一个德国人眼中的“中国特色”

  2014-10-08 阅读:482

    “中国特色”,在中国已逐渐成为“政治大词”,其含义对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来说,可意会不可言传。我们好奇这个神秘色彩的“中国特色”词汇,在外国人眼里有怎样一种风情。德国青年雷克,2007年曾徒步中国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,出版畅销书《徒步中国》对其“田野体验”进行了真实记录。回到德国后,进一步思考他的中国之行,在对比中阐述了他眼中的“中国特色”,于是有了《中国,特色》一书。

    “雷克,你喜欢我们中国吗”,我们习以为常的提问,但在德国人雷克眼中却非常尴尬,因为前置了爱国主义的前提,他除了说客套话之外不知道说什么。而在德国,往往只有“我的德国”,而没有“我们德国”,因此,也就不会有人问类似的“你喜欢我们德国吗”。被问多了,雷克甚至也“入乡随俗”,发明了“我德”甚至“我大德”来和中国网友交流。

    因此,雷克特别强调“俺雷克不代表德国,也不代表其他德国人”,就如他碰到的每一个中国人,“都不代表整个中国,也不代表其他中国人”,因为最终,“你就是你,而我就是我”。

    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不清楚何谓“中国特色”,要让一个老外来系统论述,确实有点勉为其难。雷克说,尽管他们上学也要学习很多关于外国的知识,但这个“外国”一般指的是古埃及、古希腊、古罗马、欧洲、美国,顶多听说过孔子、老子、《孙子兵法》、风水、明朝的瓷器。

    至于“李白是谁、秦始皇是啥时候的人”,就只能耸肩表示无奈了。尽管我们中国学生可能知道欧美历史、欧美文化多一点,但当“我们中国”随口而出的时候,其实和他们的欧洲中心主义一样,我们也在不自觉中暗含了“中国中心主义”的立场。

    在《中国,特色》一书中,雷克就中国式过马路、韩寒现象、中国教育、中日关系、废除死刑等中国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,旁观,比较,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发表了不少关于“中国特色”的“特色”看法。

    比如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德国人将其视为“交通问题的结果”,而“中国特色”则是视为“交通问题的根源”。又比如“韩寒与方舟子之争”,雷克认为其中的“中国特色”是“兴奋型社会”,德国因为责任、多元、法治已经不需要所谓的“意见领袖”和“打假”了,他们的主要任务是“寻找自己”。

    在书中,雷克讲了一个“经典文化差异事件”:二战时,驻英美军追求英国女人,在一般人看来,英美文化差不多,但结果却是被追的英国女人抱怨,追她们的美国男人也抱怨,有意思的是,他们抱怨的问题恰恰是相同的:对方太“随便”了!

    根源就在于文化差异,在英国,接吻被认为是相当亲密的事情,要约会好几次才可以,而且下一步基本上就等于上床;而在美国,接吻是很正常的,认识不久就可以吻,但从接吻到上床却还要好几次约会才行。

    于是,美国男人急着接吻,英国女人就觉得美国男人太“随便”了;而英国女人一旦接受接吻就准备下一步了,此时美国男人又觉得英国女人太“随便”了。

    所以,雷克认为现在欧洲流行的“解读中国”的书籍,包括基辛格的《论中国》在内,对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,实际上都是有失偏颇的,或者把中国文化想的太“复杂”,或者想的太“简单”。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,一位上海白领与自己西北的牧民同胞,相互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,因为每一种文化自身都存在内部的差异。

    因此,我们在谈论一个概念的时候,不能单单看它作为一个词语的字面意思,更重要的是要看是谁、在何种背景下运用了这个概念。理解“中国特色”当然也要如此,对待雷克的《中国,特色》就更当如此了。

责任编辑:张娣

【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】
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郑重提示

本网站(m14dt8new.baihang8899.com)仅作为《Destoon.info》m14模板案例演示站

本站非实际运营网站,所载全部信息内容均仅作为模板布局展示测试之用,切勿当真!

如果想要了解我们的其他的B2B模板,可以访问慧一科技官方网站

购买本模板请联系唯一指定QQ或微信:3292628658(慧一科技)

微信:huiyikeji8